关于防水、防油、防污纺织品,这些知识点你要了解!
日常生活中,想必大家都经常被各种污渍困扰:
进餐时不小心溅在衣服上,
若恰好穿着白色的T恤,那可真让人很崩溃!
或是,
下雨天,你在马路边走过,
汽车飞驰而过,溅了一身的泥水。
各种尴尬,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三防”服装来为你保驾护航,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防水、防油、防污性能(俗称“三防”)纺织品早已被专家学者研制出来。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三防”的定义。
防水性:织物具有阻止润湿或穿透的。
防油/拒油性:织物抵抗吸收油类液体的能力。
防污性:材料抵抗沾污性能,即材料具有不易粘附污物,或即使沾污也能去除的性能,以耐沾污和易去污性表征。
这么神奇又实用的功能,那么其原理、整理技术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服装该如何检测、如何评价、如何标识呢?别急,小编来告诉你~
三防原理
润湿性
润湿指的是固体表面的一种液态或气态物质被另一种液体或气体所取代的过程。润湿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在布面上铺展开来,菜籽油在铁锅底面上滚动等。疏水特性是由于低表面能和微纳双尺度粗糙度的特殊形态结构特征的巧妙组合。一般认为,在润湿行为过程中,基材的表面张力一定时,粗糙度越大的越容易被润湿,反之亦然。
接触角
表面张力的大小可用接触角(又称湿润角)衡量,接触角即为气态、液态界面和固态(即织物表面)、液态界面之间的夹角θ,其亦可作为判定基材表面疏水性能的重要数据。水滴滴落在无限光滑的固体表面且达到静止状态时,同时受液态、气态界面张力γL/A,固态、液态界面张力γS/L及固态、气态界面张力γS/A作用。
杨氏方程可用来表述接触角θ与界面张力间的关联性:
γS/A=γS/L+γL/A cosθ
cosθ=(γS/A -γS/L)/γL/A
由杨氏方程可知,随着接触角θ变小,浸润程度越来越高,防水能力越来越低。接触角θ等于90°为润湿与不润湿的界限。
θ=0时,代表完全润湿;
θ<90°,面料与液滴接触面积较大,面料表现为亲液,可呈现为局部易于被润湿;
θ>90°,面料表现为疏液性,可呈现为稍被润湿;
θ>150°,面料表现为很难被浸润的超疏液性,此时面料表面为具有“出淤泥而不染”般荷叶效应的超疏液表面
氟系织物整理技术
主要是在无纺布或机织布的表面进行覆膜涂层(多为全氟长链烷基聚合物),氟系防水剂之所以拥有众多令人满意的使用效果,当归功于氟链在功能膜的表面以-F在功能膜的最外层,主链被很好的包裹在外层氟原子打造的电子云下定向排列的方式成膜,使得含氟化合物在染整过程中对空气的界面能低,达到完美“三防”效果。
含氟薄膜微孔直径约在2um左右,水蒸气的分子只有0.0004um,薄膜的孔径比水蒸气直径大5000倍,水蒸气可以顺利通过薄膜微孔;而毛毛雨的直径有400μm,比薄膜的微孔直径大200倍,因此雨滴不能透过薄膜微孔,达到很好的“三防”功能。
有机硅织物整理技术
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则是采用荷叶表面抗水原理,其利用一种纳米工艺技术,使衣服表面分布一层聚硅烷,这种有机化合物长链可以使面料形成一定的隔离层,当水沾到衣服上时可以让水分向与布料成150° 的方向滑落,从而达到防水防油污的目的。
荷叶表面沾水
织物表面沾水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三防”服装的测试方法、评价方法和标识方法。
“三防”测试方法
“三防”如何评价?
按照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
注:●采用液态沾污法的试验结果为3-4级及以上时,则认为该样品拒油液态污物沾污性
●采用固态沾污法的试验结果的色差等级为3-4级以上时,则认为该样品拒油耐固态污物沾污性。
“三防”如何标识?
若产品的防水、防油、防污性能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吊牌可这样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