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实践中,为何C6防水剂效果不如C8防水剂
为何鸟类的羽毛不会弄湿?为何荷叶出于淤泥而不染?研究者用科学防水的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将其成功运用到纺织品防水整理上面,也就是纺织界常说的“荷叶效应”防水整理。在防水整理剂方面,性能最为突出、最受生产者青睐的可谓“C8防水剂”,但是随着2015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OEKO-TEX® Standard 100最新标准出台,C8防水剂始终难逃被淘汰的厄运。而C6防水剂也随之崛地而起!
尽管C6防水剂正在以不可抵挡的态势取代C8防水剂的市场,但行业普遍认为“C6防水剂效果不如C8防水剂”,无可否认,在同等条件下,C8防水剂的效果的确优于C6防水剂。那到底是何种原因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碳链的长短问题
大家都知道,C8防水剂是具有8个碳链,而C6防水只要6个碳链。不管是C8防水剂还是C6防水剂,都是碳氟化合物为主,也就是氟元素嵌入到碳链上,如果碳链越长,要嵌入的氟元素也越多。而且碳链越长,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稳定性也会随之增强。也就是说,C8防水剂的碳链比C6防水剂的碳量要长,而且氟含量也比C6防水剂的氟含量要多。说通俗点,这跟小时候妈常常教导我们说: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处理织物表面光洁度
看了上面,估计大家知道,C6防水剂的稳定性并没有C8防水剂的好。那对于处理织物的光洁度,C6防水剂更为敏感。所以,在用C6防水剂做防水整理的时候,一定要先去除织物表面的杂质,尤其是织物残留的助剂,如:润湿剂、染色助剂、浆料残留物、柔软剂及其它表面活性剂。当然,做C8防水整理也是要做相应的处理,但是说到影响性,C6防水剂更为敏感。
各位做C6防水整理的朋友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也是我所接触到的其中一个客户。这个客户之前一直都是用我们的C8防水剂,用在涤纶布上面。在6月份的时候,由于环保问题,要换成C6防水剂,当时,我给他寄了我们最新的低温C6防水剂ZJ-560样品。我当时考虑到他们家一直都是有做防水防油这些功能性整理,所以没有详细的嘱咐他。一个星期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你们这个产品不行呀,我安排打版的人按照你给的参考用量做,做出来效果不行,工艺还是按照原来的工艺”,后来,我让他寄了点布样给我,我让我们的工程师给他打版,工程师拿到布样后,发现布面上还含有浆料没清洗干净。随后,我们的技术员把布做了处理再做防水整理。当客户收到布板的时候,也认可了这个方案跟效果,并进行了大量采购。所以说,对于织物表面的杂质,C6防水整理更为敏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柔软剂的配套性
其实不管是C6还是C8防水剂做织物防水整理,对于柔软剂的配套性都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只不过,C6防水剂的要求更为严格。如果是长期从事防水防油整理的朋友,应该早有了解。在之前,我就经常接到一些客户的电话,说效果怎么做都做不好,问我们有没有效果可以的的防水剂。尤其是这半年来,打电话来咨询的人特别的多。所幸的是,如果客户愿意配合,我们都是先让客户寄样板给我们,我们实验室根据客户的详细要求,至少打版三次,然后选择最优的方案跟客户沟通,再把效果版、资料跟样品一起寄给客户验收,再由客户打版认可方案。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很多时候,当我们用配套的产品做防水整理的时候,效果是完全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的。这种情况,对于C6防水剂做防水整理尤为突出。所以,大家在选择C6防水剂做防水整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柔软剂的配套性,不然,做出来的效果,差距会很大,如果您为了达到效果,用量增大是必然的,成本也就双倍攀升了。
拓展:“莲叶效应”防水整理
经科学家深入研究观察,发现莲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可以清晰看到莲叶表面上有许多微小的“小山包”,平均间距为12um(山包平均大小为10um,每个山包表面由若干个直径200nm的突起组成)。
莲叶微观表面“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在紧贴叶面上形成一层极薄的纳米级空气层,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降落在叶面上后,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接触。雨点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珠在滚动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使得莲叶“出淤泥而不染”,形成莲叶效应。
“莲叶效应”应用在纺织品上的应用: